“我们不要钱,不要工资,我们只要有一口饭吃就行了”,“这个世界这么大,如果我们把一件事真的做好了,就一定会有人喜欢的……” 四十八位做蜡染的画娘们哭着对宁曼丽说。 宁曼丽的宁航工坊做不下去了,她准备放弃,把这些画娘们遣散回老家,可没想到她们围着她哭着说这么一些话。 这些画娘们来自于贵州丹寨的一个偏远村庄——排莫村。 13年前的排莫村连公路都没有,只能靠步行走一整天的山路,进山才能找得到。 宁曼丽是安徽一家纺织厂普普通通的女工。 后来遭遇下岗,她拉着姐妹们一起建立了一家小型织布厂。 没想到事业刚有起色却遭遇到金融危机,资金链断裂,库房积压了大量的面料卖不出去。 在贵州民间工艺大赛上,宁曼丽见到了“蜡染”。 蜡染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间印染工艺之一。 将蜡融化,点染在布料上绘制成各种图案,再将布料浸入染料中,最终布匹上会呈现出蓝底白花的“冰纹”。 宁曼丽听台上的讲解员介绍这项传统技艺,她以商人独特的触觉感觉到,这或许是一个能让自己的面料和工厂起死回生的机会。 当她了解到贵州丹寨的莫排村,那里的女性人人都会蜡染。 当即便动身前往莫排村。 走了足足一整天的山路,终于找到了莫排村。 果然这里的女人有着最好的蜡染手艺。 宁曼丽挨家挨户地去说明自己的来意。 可让这些一辈子没有走出过家门口的人,要来相信蜡染还能赚钱,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经过宁曼丽苦口婆心的解说,终于有三个年龄非常大的画娘,表示愿意跟着宁曼丽一起干。 有一个花娘叫杨而郎,她的眼神最坚定。 因为她曾在20年前出过一次事故,失去右手。 家里还有一个正在上学的儿子,她真的想通过蜡染改变自己的命运。 宁曼丽的宁航工坊终于建立起来了。 慢慢地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竟然有48个人。 “一群人,一件事,一辈子”,宁航工坊的一面墙上印着这么一句话。 没想到事情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 当时的蜡染市场有待开发,这样的小众文化要想为大众所接受,需要一定的时间。 宁曼丽抽空便带着画娘们到各地参展,寻到了一些市场,但往往入不敷出。 本就负债的宁曼丽压力倍增,不得已,宁曼丽卖掉了在老家唯一的一套房子。 年,工坊运转艰难,连续8个月发不出工资。 宁曼丽也是很无奈,她只好决定将这些画娘遣散回家。 于是这些画娘哭着对她说了文章开头的这些话。 画娘们的这些话感动了宁曼丽。 画娘们对待蜡染的认真,对待生活的态度,感染了她。 为了自己当初的梦想,也为了画娘们的未来,宁曼丽决定,不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不再轻言放弃,一定要将蜡染工艺带出深山,传播开来,发扬广大。 在大家的坚持下,慢慢地做蜡染的收入,可以养活住公司的人了。 画娘们与宁曼丽朝夕相处的岁月,也让她们对宁曼丽产生了坚定的信任。 “我们没有读过书,只有妈妈传给我们的手艺,我们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做好,你就带着我们做一辈子吧!” 年的冬天很冷,很多画娘都没有回家,大家一起围坐在工坊的铁炉旁聊天取暖。 宁曼丽便将从黔东南州博物馆借的《百苗图》图书讲解给大家听,画娘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想用蜡染的形式创作出来。 3个月后,画娘们合力完成了这幅长卷。 年5月,中国民族博物馆的专家到黔东南采风,听说丹寨有一群人在做蜡染,便前来探访。 宁曼丽将大家制作的《百苗图》蜡染展开给专家们看。 只见他们一直在拍照片、拍视频,却不说话。 宁曼丽心里十分紧张,期待着专家们的评价。 后来,专家们说了两个字:“震撼!” 宁曼丽激动得眼泪都流了下来。 更令大家兴奋的是,长达80米的蜡染长卷,《百苗图》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所收入。 宁曼丽还因此被邀请去北京参加了民族工艺展览开幕式。 在北京她遇见了一个让蜡染走上国际的关键性人物,成昊。 成昊是著名的服装设计师,年他的作品,《太阳神鸟之浴火凤凰》,在成都-纽约国际时装周上,获得蜀锦国际设计大赛金奖。 成昊见到了宁曼丽之后,对传统的蜡染工艺以及宁航工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接下来的几年,成昊就一直就穿梭在北京和丹寨之间,为推动蜡染工艺的传播,为宁航工坊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些从贵州大山莫排村走出来的画娘们,她们的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有很多作品到了北京参加全国艺术性展览,甚至还登上了国际舞台。 而那个只有一只手的画娘杨二郎所做的蜡染作品《母爱》,在第8届文博会上获得金奖。 宁航蜡染团队设计制作的蜡染礼服,获得第4届贵州省妇女特色手工技艺暨创新大赛特等奖和一等奖。年2月15日宁曼丽和她的团队设计制作的36套蜡染服饰,首次以中国非遗专场形式亮相英国伦敦国际时装周。 宁曼丽关于谋生的无心之举,改变了一群苗族女人的人生轨迹,也成了她一生放不下的事业与追求。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l/pgzl/736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