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紫云亚鲁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刺绣教室里,来自紫云四大寨乡喜挡村的绣娘吴昌琼、杨四妹等正兴致勃勃地商量着亚鲁王文化中“天极”图案怎么绣,公司董事长陆莹高兴地告诉她们,刚刚接到青岛的定单,准备生产个苗药香包车饰挂件,农历四月八拿到青岛去。今天,让我们走进亚鲁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听听它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记紫云亚鲁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文创之路文/刘现虹“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我们依托亚鲁王文化,以销定产,在市场与产业之间寻找平衡点,既不丢掉文化又让有文化底蕴的产品打动人,我们的设计师用心良苦啊。”——陆莹守住文化的根借船出海拓市场在另一个教室里,来自板档镇尅哨村的王江秀、王江船姐妹俩正在绣新设计出来的手工饰品图案,这是在为刚刚接到的个饰品定单做准备。“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我们依托亚鲁王文化,以销定产,在市场与产业之间寻找平衡点,既不丢掉文化又让有文化底蕴的产品打动人,我们的设计师用心良苦啊。”董事长陆莹向记者介绍道。据了解,企业自去年4月正式运营以来,一直致力于文创产品的设计和文创概念的打造。产品从无到有,所有的原材料均从当地取材,带动了一批从事种植、染色、蜡画、刺绣、竹编等生产加工的村民,让他们实现了家门前就业,构建起“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猴场镇靛山沟村的蓝靛基地,是企业的原材料种植基地,贫困户柴尔坤告诉记者,企业流转了他家5亩土地,每亩元,企业聘请他制作蓝靛产品给元报酬,这两项加起来一年就增加了元,靠着企业他家两年就可以脱贫了。板档镇尅哨村的李秀秀是一位绣娘,她会经常到企业领刺绣的活儿回家干,“我一边照顾家一边做点手工活,照顾老的小的两不误,一月还有0多元收入。”据了解,企业把四大寨乡喜档村、板档镇尅哨村、猴场镇靛山沟村、格凸河镇旁如村等地的村民动员起来为企业服务,企业按计件标准付给报酬,共有约余户贫困户在为企业的产品忙碌着,企业的产业得到发展农户得到脱贫。据悉,目前企业生产的产品有土布、蜡染、衣服、竹编工艺品、蜂蜜、银饰、苗药坐垫等13类多个单品。其中,土布的销售比较好,从去年4月到目前,企业共实现销售产值约余万元。喜挡村的吴昌琼说:“我们村的绣娘、织女到企业领活干,已经合作了十多万元的产品,这条路走得好。”为了提升手工产品的技术,企业请有经验的老师定期开展培训,松山街道办事处的韦正春老师就是其中之一。通过传帮带的方式,让民族手工技艺得到发展,为更多的人创造就业机会。企业还摸索着运用互联网方式进行市场营销,开办了亚鲁王文创商城,通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p/pgzp/904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