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高琴 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媒体发布信息称:陕西乾陵博物馆看到两件文物“长毛”了,并晒出两张图。图片中,一件类似于陶制人像的文物四周长满了小绒毛,在光线的照射下仿若一只“金丝猴”。 “这是怎么回事?”“保存温湿度不到位吗?”“文物‘长毛’了还能不能修复?”……此事在网上引发了热议。 那么,贵州省博物馆的“宝贝”们都还好吗?文物为什么会“长毛”?博物馆平时如何养护这些“宝贝”?6月18日,记者采访了贵州省博物馆相关专家,为大家答疑解惑。 一 陶器文物“长毛”其实是“盐析现象” 据了解,目前,陕西乾陵博物馆的两件“长毛”文物已经撤展,送至文物修复室进行处理、养护。 贵州省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滕昭玉告诉记者,陶器文物容易出现“长毛”的情况,这是因为陶器在地下埋葬的过程中,可溶性盐类侵入到陶器表面,外界环境的变化导致盐的析出,所以会看到陶器表面出现一层白色的类似毛状物,这就是“盐析现象”。 但并非所有的陶器都会出现盐析情况,“这与它的埋葬环境,即土壤里的盐含量有关。另外在陶器出土以后,跟它的保护修复处理有关。” 为了避免陶器出现盐析,博物馆怎么做呢? 滕昭玉介绍,一般情况而言,陶器入藏博物馆前要先经过脱盐处理,将陶器文物内残存的盐类进行脱除。紧接着,做好预防性保护工作,保证陶器在展示过程中的温度和湿度的恒定,“这样就不会因为温、湿度的变化而出现‘盐析现象’了。” 二 博物馆文物养护用上“高科技装备” 文物藏品价值珍贵,为了避免观赏价值下降,养护是个重要问题。 不同的文物会有不同的养护方法,主要从事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的贵州省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主任、副研究馆员全锐,接下来带我们看看博物馆日常是怎样保养这些“宝贝”的。 在省博物馆三楼中心位置,一辆东汉铜车马最是吸引人,它是贵州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东汉铜车马距今已多年,是贵州出土的国宝级珍贵文物。”全锐说。 年,东汉铜车马在贵州兴义万屯汉墓出土,原物为一车一马,青铜铸造。这件文物从墓中发掘出来时,已被早年垮下的墓砖压塌,所有部件都与泥土混为一体。 “年,它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进行专业科学保护修复,直到年,才回到贵州省博物馆展出。”全锐介绍。 记者看到,这辆铜车马伫立在一个大大的玻璃展柜中,这个展柜中大有“秘密”。 全锐介绍,不仅是铜车马,馆内所有文物都放在玻璃展柜中展出,因为每个展柜均配有温湿度监控设备,监控数据可实时上传至检测平台,工作人员可根据数据变化调控温湿度环境,确保文物在适应的微环境中得以保存。 记者看到,玻璃柜中一监控设备上显示的23℃为当前展柜中的温度,49.3%RH为当前湿度。 博物馆环境监测,主要通过24小时运行的恒温恒湿中央空调控制,通过相关传输技术,这个可显示温湿度的无线传感器对文物保存环境进行实时连续监测,保证温湿度平稳。 无线传感器对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可实时对展柜(或储存柜)和囊匣等微环境进行调控监测,变化趋势、变化范围等表征值,都将为工作人员进一步调控工作作参考,尽量使得文物处在安全和相对稳定的环境中。 三 通过复杂的保护修复技术百褶衣裙重焕生命力 在省博物馆2楼展厅,有一套蜡染衣裙十分特别,与一般蓝白色调的蜡染作品不同,这套衣裙以蓝、白、黄三种颜色为主基调。 这套鹭鸟纹彩色蜡染百褶衣裙采用蜡染间填色工艺,绘有非常漂亮的鹭鸟纹,蜡染线条流畅纤细,色彩搭配典雅。有学者认为,该衣裙为宋代的文物,但不论年代早晚,这件藏品是贵州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蜡染刺绣实物。 全锐告诉记者,这套文物出土时因存放棺材时间长久,衣裙残破极其严重。“古代纺织品大多采用植物染料进行染色,时间长了之后,这些植物染料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物的侵蚀,发生了降解,使文物失去了往日的丰富色彩。” 当时经调查,这套百褶衣裙出现了变形、残缺、破裂、污染、褶皱、晕色、褪色、缝线脱落、绣线脱落、动物损害等10种病害现象。 “年,这件纺织品送至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进行保护修复。工作人员经过科学分析检测和记录,通过杀菌消毒、清洗、平整、染色、复原等复杂技术,对它完成修复。”全锐介绍,这件纺织品修复过程前后持续1年之久。 目前,这件百褶衣裙看起来很平整,在展馆内展出,同样通过无线传感器对展柜内温湿度微环境进行实时连续监测,确保存放环境平稳。 四 书画文物不仅要监测温湿度还要实时监测光照和紫外线 除了陶器、铜器、纺织品等出土文物的养护修复,字画类书画文物也是博物馆重点监测保护的“国家宝藏”。 “这是一件国宝级文物,时代久远,流传有序,并且对于韩琦这样一个历史人物而言,是流存于今的唯一墨迹。”全锐用这句话涵盖了北宋韩琦楷书信札卷的历史价值。 韩琦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韩琦楷书信札卷又名《信宿帖》卷,全卷连跋通长.5厘米。 记者看到,《信宿帖》卷静静地“躺”在贵州省博物馆的展柜之中,整卷画面平整,字迹清晰可辨。 除了题跋之外,在信札上还看到了一部分珍贵的印玺,其中包括:乾隆御览之宝、御书房鉴藏宝、乾隆鉴赏、嘉庆御览之宝等等。这些都是清代几位皇帝的鉴赏章,也就是皇帝御用观览宝物的印玺。 “韩琦唯一的传世书迹至今已有千年历史,辗转流传,曲折离奇,但至今几乎完好无损。”全锐介绍,在所有收藏品当中,书画不同于其他品类,“绢八百,纸千年”的材质和染料自身容易挥发的特性,它不仅需要实时监控展柜之中的温湿度,还要注意光照监控。 这个展柜中不仅有温湿度传感器,还有光照监控,紫外线测量仪器。“展柜下,还有一个集中式恒湿机,对整个展柜湿度进行调节,保证它在适宜的温湿度环境中得以安全保存。” 全锐告诉记者,书画文物在存放过程中,会严格注意存放时是否有足够稳定的温度来保证书画纸张状态的恒定,过低的气温会使纸张脆化,引起墨彩开裂等情况;而过高的气温可能会导致书画变形;同时,空气湿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书画保存的时间。 “从文物保护的角度,纸质文物不适合长时间展出。根据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每3个月要对一批展出的书画文物进行更换,换下的文物将收回库房‘静养’。”全锐说。 看来,文物养护也是一门技术活,既要谨慎小心,又不能保养过度。 科普小知识 盐析概念与原理 盐析: 一般是指溶液中加入无机盐类而使某种物质溶解度降低而析出的过程。向某些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某些无机盐溶液后,可以降低蛋白质的溶解度,使蛋白质凝聚而从溶液中析出,这种作用叫作盐析,是物理变化,可复原。 向某些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某些重金属盐,可以使蛋白质性质发生改变而凝聚,进而从溶液中析出,这种作用叫作变性,是化学变化,无法复原。 盐析结晶原理: 盐析结晶是指在盐溶液体系中,加入某种电解质盐析剂,这种加入的盐析剂,其离子的水合作用比原溶液中其他盐强,它使溶液中自由水分子数减小,从而提高溶液中欲结晶物质在溶液中的有效浓度,使欲结晶物质在溶液中结晶析出,这就是盐析结晶。 陶器一般是采用黏土烧制的,黏土的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碳酸钙、氧化镁。这些物质在常温下都难溶于水,但是其中的碳酸钙在水中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变化幅度比较大,因此乾陵博物馆文物“长毛”估计是由于陶俑内的碳酸钙因为种种原因盐析而形成的结果。 本文来源:贵州都市报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p/pgsp/790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