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2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2月3日,习近平来到黔西县化屋村考察调研,他亲切地对乡亲们说,今年我们将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胜利。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落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

“我们一定把化屋村建设得更好”“这是我永生难忘的日子。”2月3日下午,化屋村党支部书记张玉芝正在办公室忙工作,突然,一列车队停在村委会门口,他出门一看,下车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当时激动得不行!”张玉芝说,总书记下车后,先是走到村委会一张展板前,上面是化屋村今昔对比图。总书记仔细看着,脸上露出了微笑。化屋村是曾经的深度贫困村,这些年来,在党和国家好政策扶持下,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没有路到柏油路、从透风漏雨的木房子到青瓦白墙的黔西北民居……今非昔比。“在产业发展图片展板前,总书记问我,林下套种的是什么?我连忙给总书记介绍,套种的是中药材,以短养长。”张玉芝说,总书记一边听,一边点着头。

化屋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群众的饮水安全也是总书记特别关心的,在得知村里家家户户都安装了自来水后,又问水源在哪儿。我告诉他,水是从高山上的两个溶洞提取出来的。”新仁乡党委书记罗玉鹏说,听完介绍,总书记脸上露出了笑容。罗玉鹏还向总书记详细汇报了化屋村如何加强基层党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相关情况。“排忧解难手牵手,党群服务心连心。”走进化屋村便民服务中心,墙上两排红色大字格外醒目。“总书记进来便翻看就业台账,看到我们村外出务工人员有人,就问是采用什么方式出去的,我回答既有村民自发也有村里组织。”张玉芝说。“总书记仔细询问了医保、社会事务办事窗口服务群众情况后,要求我们要多为群众办实事,用真情实意服务群众,要让干部多干事,让群众少跑腿。”驻村干部李腥对总书记的叮嘱印象深刻。“总书记要求我们,要把群众生活规划好,要把我们的村庄建设得更好。”罗玉鹏说,“总书记的话让我们很受鼓舞,倍感振奋。也请总书记放心,我们一定不负期望,把化屋村建设得更加美好。”

“我们要努力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落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总书记非常关心化屋村苗族同胞脱贫后的生活状况,他走进村里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看望慰问群众。村民赵玉学家,围着竹编围栏的院坝宽敞整洁,青瓦白墙的两层楼房挂着火红的灯笼,门上已贴上了春联,节日气氛浓厚。一家人身着盛装,正在屋里包黄粑。“大概下午五点钟,我听见屋外有声音,出门一看,一群人朝我们家走来,近了,我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电视上经常看到的习近平总书记。”赵玉学说。“真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当时我那个激动啊!”回忆起见到总书记时的场景,赵玉学依然兴奋。“我赶紧请总书记到家里坐,总书记进屋后,到厨房、卫生间、卧室、书房、客厅看了一遍,又问我生产生活、孩子上学等情况。”赵玉学说,“总书记问得非常细,他真是最关心咱们老百姓的人。”“总书记还同我们一起包黄粑、聊家常。聊起以往的生活,我告诉总书记,我们家原来住在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的麻窝寨,易地扶贫搬迁后,住上了现在的二层小楼,水电路都通到了家。”

化屋村通村公路

动人的场景,给总书记解说的新仁乡副乡长许蕾记忆深刻:“总书记当时说,就业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本措施。要积极发展乡村产业,方便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让群众既有收入,又能兼顾家庭,把孩子教育培养好。”交谈中,总书记还祝赵玉学一家日子越过越幸福甜美。“我告诉总书记,国家的政策很好,我一定会尽最大努力,让一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赵玉学说。在这个搬迁安置点,有34户群众像赵玉学家一样,是搬离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住进了新楼房,摘掉了贫困帽,过上了好日子。贫困,曾是贴在化屋村苗家儿女头上的无奈标签。年,化屋村贫困发生率还高达63.6%。落后的基础设施是化屋脱贫路上的“拦路虎”。需要双手扒岩的出山小道,化屋人一直走到21世纪,直到时代发展的春风吹进乌蒙大山——年开始,民建中央将黔西县列为重点帮扶县,在化屋村相继实施了旅游和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学校建设、沼气池建设等项目。很快,新仁乡到化屋村的毛路开通,结束了化屋群众“扒岩出山”的历史。年,硬化公路通达化屋村,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美丽的山水也开始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旅游业兴起,农家旅馆、烙锅店、乡村民宿涌现,化屋村开始蜕变。年,化屋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效,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支撑。化屋村扶贫车间里,36名“绣娘”正飞针走线,桌上堆着一匹匹精美的苗绣。“总书记走进蜡染间时,我正在做蜡画,他非常亲切,问我手里拿的是什么,还问蜡染染料是怎么制作的。”蜡染师彭艺回忆起总书记和自己交谈的温暖瞬间,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

2月3日,工人在化屋村扶贫车间内缝制民族服饰

“总书记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还能助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扶贫车间负责人杨文丽说,“总书记的嘱托让我深受鼓舞,我们将传承好苗家传统文化,做大做强蜡染刺绣产业,带动更多乡亲增收。”“化屋村以苗族为主,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我们将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助力群众增收。”罗玉鹏说,化屋村还种有经果林余亩,养殖乌鸡余只,并依托秀美山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群众收入渠道正不断拓宽,“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元。”

“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春节前,化屋村文化广场上,身着盛装的苗族同胞们载歌载舞,一派热闹祥和的景象。“那天,我们正在广场上唱歌、跳舞,总书记突然来到,大家激动得热泪盈眶……”2月4日,聊起总书记到化屋村的情形,杨国梅难掩激动。杨国梅是村里的苗族歌舞文化传承人。“总书记走上广场看我们跳舞,我向总书记介绍,大家跳的有‘跳花坡’、打鼓芦笙舞、阿西里西团圆舞,总书记一边听一边微笑点头。”杨国梅说。“总书记说化屋村山美水美,要把路修得更好,把旅游发展起来,把苗族的蜡染刺绣产业打造好、推出去。”杨国梅说,正是总书记和党中央的亲切关怀,才让家乡发生了今天的巨变,如今总书记又亲自到大山里来看望大家,让她深受鼓舞,“现在村里旅游发展势头很好,我将发挥自身特长,带领乡亲们传承好民族歌舞文化,通过组织表演带动大家增收。”

化屋村苗族同胞通过手机视频观看习近平总书记到化屋村考察调研的新闻

地处乌蒙大山里的化屋村,是乌江源百里画廊的“闪光点”。高山大河“握手”形成的壮美自然景观,让该村具备得天独厚的旅游发展优势。然而,坐落于如此美景之中,化屋村却因群山阻隔、险流环绕而一度贫困,每代人都有翻山越岭背水吃的经历,“望着大河喊口渴”。旅游公路修通后,游客渐多,村里人开始吃上了“旅游饭”。今年5月以来,平均每天接待游客人次以上。“我们家开烙锅店,一年收入近10万元。”村民杨长坤说,“如今总书记亲临关怀,我们发展的信心更足,劲头也更足了。下一步,我还打算把家里的屋子装修成民宿。”2月5日,一批批游客走进化屋村,驾驶游船的尤荣文忙得不亦乐乎。“很多人都循着总书记的足迹,前来观赏我们家乡美丽的山水,今天坐船游览江面的就有近百人。”尤荣文说。把游客从化屋码头渡到鸭池河大桥下,再渡回来,一路佳景相伴。尤荣文说,平均元渡一趟,来回元油费,有元的毛利。到周末和节假日游客更多,每天可渡4、5趟。年,看到家乡发展越来越好,外出打工多年的化屋村苗族青年尤荣文、尤荣学、尤荣利三兄弟返乡创业,成立了画廊航务有限公司,用打工积蓄购买了2艘游船,开始了他们的“摆渡生涯”。“今年国庆期间,平均每天收入元以上。”说起“渡”出来的幸福生活,尤荣文满脸笑意,“这回总书记来到这里,关心咱们家乡的发展,以后的日子一定更加美好。”美丽乡村入画图,绿水青山引客来。

风光秀丽的化屋村

看到游客越来越多,化屋人抓住产业结构调整之机,大力发展种植、养殖等产业,推动农旅融合发展。村委会副主任杨香连介绍,如今水果熟了也不用运出山去,单是游客采摘和景区售卖就供不应求。作为土生土长的化屋村人,杨香连亲眼见证了家乡这些年的变化:“以前,村里人基本是山旮旯里种包谷,自给自足都难啊。如今种水果、渡船、搞民宿和餐饮,生活面貌已大有改善。”村民何兰与丈夫在公路旁开了家农家乐,集餐饮和民宿于一体,年收入20多万元。她还编排了苗家传统舞蹈,组织村里的妇女同志参加演出,给旅游团演一场就是0多元。“总书记的关怀让我们倍感温暖。我们一定努力奋斗,把乡村产业发展得更好,把乡村建设得更美。”何兰说。据村党支部书记张玉芝介绍,村里现有民宿、农家乐29家,烙锅、烧烤等摊位25家,游船40多艘,年旅游综合收入近万元。“总书记嘱托我们,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我们一定努力奋斗。”新仁苗族乡党委书记罗玉鹏说,下一步将在农旅融合、文旅融合上下功夫,通过党建引领,大力发展生态乌鸡养殖、经果林和中药材套种等产业,同时办好蜡染刺绣工艺品加工厂,带动村民就业创业增收,推动乡村振兴,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按照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努力,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  巍巍乌蒙延绵千里,滔滔乌江一路向东。在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化屋村人沐浴着新时代的浩荡春风,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正大踏步走向美好的明天。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凯李文勇谢朝政

翟培声汪瑞梁尚宇杰冯相清编辑王琳

编审代乐王璐瑶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p/pgzp/819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