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古法染色潮流设计 陇西中草药与色彩的“邂逅” “农女手作”中药材染色丝麻围巾 明清夹缬 颈椎保健枕 古法染色丝巾 陇西作为中药材之乡,因其特殊的地理优势,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素有“千年药乡”和“西北药都”之美称。当地盛产种中药材,可用于纤维染色的达几十种之多。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定西地区的中草药古法染色工艺渐渐没落,从事传统古法染色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祁辉创建“农女手作”工坊,以“非遗+文创”的方式,将百草染色与手工刺绣、木艺、剪纸等相融合,设计研发出一系列既传统又时尚的文创产品。 本期《文创屋》带您走进定西“农女手作”,了解百草染色,感受一场陇西中草药与色彩的“邂逅”。 在没有发明化学染料以前,古人是用什么方法制成了绚丽的衣布?答案要从植物中去寻找。十九世纪中叶西方发明化学染色之前,植物染色已在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包括从植物的采集、植物染液的提取、染色加工等一系列工艺。早在多年前,《周礼》中对植物染色有了明确的记载,周朝还设有管理染色的官职,称“染人”。至今,在中国很多地方,依然保存着这一传统技艺。 古法染色是一种不使用或极少使用化学助剂、对产品进行染色的工艺,也称“植物染色”“草木染色”。它包含植物性染料(如蓝靛)、动物性染料(如紫胶)及矿物性染料(如朱砂),其中以植物性染料的使用最为普遍,且可用的材料种类也最丰富。 中草药染色富有地域特征,染出图案一般由老一辈艺人一代代传承下来。题材、内容、艺术形式都是为适应农耕生活产生的,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图案设计上多取材于神话、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等,染出的产品色彩丰富、柔和、图案随意且传神,看似极普通平凡的花样却包含了古老的文化内涵。 甘肃定西人祁辉,一名80后,“农女手作”的创始人,百草染色和陇西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从小跟着奶奶学织、染、绣,十几岁时已在染色、刺绣等方面崭露头角,成为乡亲们公认的巧手。 中草药古法染色技艺的技术、技巧主要靠长辈传授和互相借鉴学习,没有严格师承关系,没有文字书面教材。因传统染色产品在市场上并不畅销,从事传统古法染色的人也越来越少,古法染色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出于对古法染色的热爱,祁辉一边随着奶奶学古法染色,一边不断创新传统技艺,多年来一直在寻找能让古法染色跟上时代潮流、走进人们日常生活的方式。年,她创立了“农女手作”工坊,将传统古法染色融入时尚元素,迎合时代审美。从古法染色的花色创新、风格融合,到载体选择与款式设计,她都仔细研究、设计、尝试。目前她设计的古法染色文创品种主要有手包、茶席、壁挂等。 祁辉说:“中草药古法染色传统图案比较单一,而现代人的审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任何一样技艺如果不融入当代人的审美,就很难存活下去。” 正是因为这样的思维,祁辉不断创新,保留中草药古法染色独特技艺的同时,对传统载体进行扩展,设计出具有现代感的图案。她把扎染和灰染、蜡染、印染等元素的图案,用于丝巾、布包、茶席、壁挂等日常用品上,每一样产品,既有中草药传统古法染色的厚重,又透着时尚气息。 除了中草药古法染色,祁辉还喜欢收藏各类精美的“古法染色夹缬”,其中不乏18世纪、19世纪等极其少见的老绣片。“不断学习前人的古法技艺,才能探索出更多新染法。”祁辉介绍说,“经过这些年的研究学习和实践,‘农女手作’前期已研发出具有保健作用并适合本地药材染色的十余款文创保健精品丝巾,并在陇西云田镇非遗扶贫工坊对当地贫困人口进行培训生产,已成为地方特色产业。后期,将规划开展旅游染色体验馆,在药乡陇西开展非遗技艺表演教学+体验购物的活动。” 给中药插上文创的翅膀,古法中药染色代代传承。一件件具有地域性文化元素的创意旅游商品,既为当地旅游增加了留客项目,又带动了周边产业发展。祁辉说:“看到古法染色受到越来越多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