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这是《东川府志》对蜡染的描述。苗家姑娘节庆日所着盛装,习称“花衣”,就是经蜡染、刺绣等工艺加工,再裁制而成。5月28日,记者来到开阳县平寨民族小学,见到蜡染教师李中南时,她正在指导学生们蜡染。学生们并排而坐,用电热炉将黄蜡融化,然后用竹制蜡刀蘸蜡在白布上绘画,布面上或草木青青,或花儿朵朵……李中南是高寨乡平寨村土生土长的小花苗族姑娘。“小时候,母亲做蜡染,我就会在一旁好奇地观看,还时不时充当帮手。”李中南说,带着对蜡染浓厚的兴趣,小学期间,她有幸成为了“春蕾班”最后一批学生,开始了她的蜡染学习生涯。小学、初中、高中……李中南的蜡染学习从未间断过。甚至在大学毕业后,李中南拒绝留在城市里工作、生活,决心回到家乡,把蜡染技艺传承下去。也许是缘分,当地的平寨民族小学为了传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开设了蜡染课堂,李中南通过考试顺利成为了这所学校的一名老师,除了教授学生基本文化知识外,还传授蜡染技艺。“学校里共有名学生,90%以上都是小花苗族、布依族,再加上从小在家里的耳濡目染,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都很高。目前,主要是五、六年级的学生参与蜡染学习。”李中南说。除了特别开设的课堂外,她还利用实践活动课、大课间将蜡染的流程和关键技术传给学生们。每每提起学生们的作品,李中南都赞不绝口。“我给学生们定个主题,他们再结合现代绘画艺术进行创新,除了苗家传统蜡染图案,还有不少写实的内容,很具时代感。”蜡染所用的蜡刀很讲究,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水果刀、也不是一般的小刀,而是用铜锉的,像一把扫把,而与之相匹配时刻不离左右的是蜡油,它是专门用来做蜡染形状的,所以这对学生们拿刀的手法和控制蜡油的温度要求极高。即便如此,平寨民族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们却都学会了,还弄出了一些“名堂”。“学生们现在可以自己己设计、绘染、缝制少儿蜡染服饰,秀出自己的灵感、智慧和对民族民间艺术的热爱。下一步,我们会通过各种活动把学生们的作品呈现出来,让更多人认识蜡染、爱上蜡染,持续传承蜡染技艺。”李中南自豪地说道。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高伟编辑李贝多编审杨仪施昱凌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yy/pgyy/1006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