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高祥。我今天讲的是丝织工艺进入第二技术高峰期。从丝绸技术体系看,秦汉时期是我国传统丝织技术的第一个高峰期。魏晋以来随着西域纺织品的不断传入,中西纺织技艺发生融汇和交流,传统丝织体系通过极取外来养料而逐步更新,到唐宋之际遂形成了第二个技术高峰期。 图1其主要表现有三:一是纺织机具有重大改进。在缴丝机具上,隋唐以前主要是手摇缫车,更为先进的脚踏纺车可能最早出现于唐代,但要到宋代才得到普遍应用,其重大改进是用脚踏转动绳轮,不仅把右手解放出来与左手一道纺纱合线,而且因牵引力提高,可以同时带动三个以上的莩繀,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这种纺车一经出现,便向棉、麻纺推广,王祯《农书》卷21有“木棉纺车”,还有用于麻纺的“小纺车”。 南宋蔡骥《新编古列女图》(成书于年,嘉定七年)中就绘有一个妇女使用小型三繀脚踏纺车的生动形象,反映王祯《农书》中介绍的“木棉纺车”等,确系宋代技术。同时宋代还发明了水转大纺车,这种水力驱动的麻纺合线机,是世界上最早的以水为动力的纺织机械。根据《文物》年第12期上刊载的复原图,其纺织部长达2丈,阔约5尺。木座嵌轴承32个,设镜32枚。左右各置一轮,外设大水轮,轮间用皮弦相连。下经列镋,顶置卷沪长紝以受线。工作时“弦随轮转,众机皆动,上下相应,缓急相宜,遂使绩条成紧,缠于紝上。” 图3史界前辈范文澜先生认为,这种水转大纺车可能是宋代发明的。考虑到宋代已广泛利用水力来驱动水车、水雄等各种机械,因此在纺织机械中以水为动力也是理所当然的。在丝织机具方面,从楼涛《耕织图》可知,宋代创制了束综提花机,较之唐代的多综多摄机有很大改进。多综多摄机可织花纹不太复杂的锦绮等类丝织品,只需一人操作,宋代仍在广泛使用。但织造“对雉、斗羊、翔凤、游麟”之类的复杂图案,非束综提花机不可。 图4卫杰《蚕桑萃编》卷11《花机织经图说》:“花机则一人用梭,一人在花楼上提花。江南花对扯,四川花横扯,随唱随提,随提随唱,以心应手,以手应口,毫无紊乱。”可见这种织机需用二人同时操作,一坐花楼专司提花挽综,一坐机前专职用抒。南宋织罗机的提花综更多,“一人提花,花样无穷”,因此能织出花纹极其复杂的“四经绞提花罗”。我国丝绸史界认为,这种提花罗代表了我国古代织罗技术的最高水平。 图5二是丝织技艺有重大发展。宋代采用的轴架整经法,较之唐代经耙式整经法效率更高,质量更好。从而导致织物的组织结构打破了原先平纹占主导地位的格局,从唐代开始的从平纹锦向斜纹锦、从经显花向纬显花的过渡,至宋彻底完成,以绞为代表的暗花类织物成为主要的丝织产品即其标志。同时织物的花色品种更加丰富多彩,许多地方都能制造出具有特色的高级丝织品,其中尤以前章介绍的刻丝、宋锦等最为著名。他如成都府路的樗蒲续、春罗和大花罗,浙东越州的越罗、越装和四经绞提花罗,以及开封府的方纹绫、杭州的白编绫、婺州的含春罗、暗花罗等,均各具特色,绰约多姿,名闻遐迩,为人称道。 图6三是染印技术又有创新,蜡染法得到推广。这种印花技术受雕板印刷之启发,用木板二片,缕刻细花,中间夹布,熔蜡灌于缕纹之中。冷却后撤去木片,投布于染液,浸蜡之处均不着色,可以印出极细致的花纹图案,所以又称“染斑法”。中唐玄宗时仅限于李唐皇室和少数官僚之家“使工镂板,为杂花象之,而为夹结。”入宋以后大量用于丝帛印染。沐京地区用蜡染法制成著名的印花布“京缬”,南宋刘克庄《乙卯端午十绝》称:“儿女需京缬,经时买未归,似嫌无艾虎,不肯换生衣。”可见京缬是当时十分抢手的名牌产品。 图7Y(^o^)Y,今天的内容就是这样O(∩_∩)O哈!希望大家多帮我点个赞哈~\(≧▽≦)/~有什么想对我说的,也可以评论告诉我哟,就是这样哈,O(∩_∩)O谢谢~~明天见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t/pgst/768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