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6/1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市中科医院好不好 http://pf.39.net/bdfyy/zjft/161225/5154126.html
掐丝珐琅、蜡染、剪纸、古法结绳、荣昌陶、竹编,一件件质朴而精美的作品渐渐呈现......5月22日,第十三届中等职业技能大赛“民族民间传统手工制作”项目比赛在荣昌区国家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举行。来自重庆市22所中职学校的23支代表队、90名选手带着20多种传统非遗手艺进行现场非遗手工制作大比拼。本次大赛由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承办,由重庆市荣昌区教育委员会、重庆市荣昌区职业教育中心协办,旨在宣传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颂扬脱贫攻坚的伟大精神,致敬脱贫攻坚的伟大奋斗者。同时鼓励广大中职学生“青春心向党,逐梦新时代”,传承非遗文化,发扬工匠精神,练好专业技能。围绕“乡村美、产业兴、农民富”这一主题,参赛选手通过非遗-面塑、剪纸、苗绣、布贴画、竹编等20多种非遗手工制作工艺,比拼技艺、展示才能。经过上午3小时的奋战,各参赛队伍的作品都已初成模样。飞针走线、仔细雕琢、静心刻画……比赛只剩下一个小时,现场紧张感陡然上升。揉捏、成型、粘贴……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熟稔有度,来自秀山职教中心的覃贵正在为自己的作品“龙凤烛”做细节上的修饰。作品已经成型,白蜡雕刻的大龙自下而上地缠绕在红烛上,龙头向前,张开的大嘴里含着一颗白珠,栩栩如生。“龙身是雕刻出来的,但是龙的胡须、龙角、龙爪和龙背上的大鳞片是需要一点一点捏成型再粘上去。”覃贵说,“龙头是最复杂的部分,光一个龙头就捏了接近2个小时,因为它包含的元素多,龙头周围的胡须必须捏得精巧,才能展现出龙的灵气。”另一边,来自武隆职教中心的参赛队伍正在为蜡染作品做最后的收尾工作。这幅长1.75米,宽0.8米的蜡染里包含的全部是苗族特色图案。“这个是苗族人在跳芦笙舞,这个花是苗族服饰上特有的”,参赛队员刘家利向记者介绍起了比赛作品,“蝴蝶妈妈,是苗族的图腾,象征美好,这些图案衬托了乡村美。”从左往右,蜡染上还展示了苗寨大门、苗族人民打糍粑、苗家丰收等景象,与大赛主题“乡村美、产业兴、农民富”十分契合。“我们今天是超常发挥,只用了5个小时就完成了作品。”刘家利告诉记者,由于出生于苗寨,她从10岁就开始学习蜡染,已经学习了7年时间,参加此次大赛也是想更好地展现手艺,将蜡染这项非遗传承下去。来自重庆市大足职业教育中心的参赛队运用本地红砂石,使用大足石雕传统雕刻技法雕刻出一头肩披党旗,埋头奋勇向前的牛,取名为《犇》。据介绍,作品蕴含以服务为本的孺子牛、以发展创新为本的拓荒牛、以艰辛奋斗为本的老黄牛的“三牛精神”。重庆市科能高级技工学校参赛者们以古法结绳的形式编造出一幅重庆掠影。参赛选手利用不同颜色的绳子,不仅编出包括重庆解放碑、长江索道、轨道交通等象征重庆的元素,还编出了一幅重庆乡村振兴图。画面上,明净敞亮的农家院错落有致、干净整洁的街道蜿蜒向前。各种元素展现出一幅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各兴其业、美美与共的时代画卷。据了解,由于参赛队伍选择的非遗技艺不同,为保证评比过程的公平性,裁判组将从设计创意、民族特色、操作过程、作品效果五个方面对比赛作品进行评判打分。“民族民间传统手工制作技能大赛是重庆特色。”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胡彦表示,重庆是多民族城市,设计此赛项是想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挖掘重庆非遗文化,让中职选手结合专业,促进专业建设,提高工匠精神和技艺能力与水平。而本次主题的选择,则是围绕乡村振兴,为建党周年献礼。大赛的举办将促进产教融合,接下来将联合市文旅委、农业农村委、教委等部门,将此赛项举办下去,让其规模更大、参与度更高。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邓俐本文来源:中国农网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jg/pgjg/9733.html
------分隔线----------------------------